辽宁赢德集团-汉堡自由人卓越表现获得连胜继续领跑
天使在线:
与其教育,不如唤醒
天使在线导师:雷扬博士(著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专家、国家首批一级认证心理咨询师)
1
坏行为的心理映射
为什么选择做《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坏行为》这个话题。因为我发现绝大部分家长非常在意、甚至是深恶痛绝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习惯。很多的家长在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都会认为孩子有了问题和毛病,寻求我们给予孩子一些辅导和帮助。但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并非孩子真正出了问题,而是孩子在用问题唤醒父母的注意。
人很多后天的行为模式是和习惯,尤其是认知,在工作当中,站在哪个角度、立场,看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受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他的父母亲在早年,有什么样的事业,有什么样的互动模式,有什么样的沟通关系,都能直接影响到孩子——他们会用什么样的观点来看世界,看待他们自己,以及形成了他们与外界的互动关系。
很多公司的员工在听完相关心理讲座后,大有痛改之心。但是,他一旦遇到一些突发事件,他潜意识当中隐藏的很多年的旧的的感受、习惯和记忆,就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成为他的第一应激反应。那个时候就会出现情绪的失控和行为的失调,所以,原生家庭根植在潜意识里的观念是十分根深蒂固的。
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尤其是爸爸妈妈他们的沟通模式,他们对问题的看法,也就是说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他们的世界观,都会对孩子在潜意识里面形成一种像播种一样的效应。如果我们在早期对孩子的教育做一些积极正向的引导,那么我就为孩子播下了一颗积极的种子。这颗种子在随着他逐渐的成长,进入社会,与人打交道,与社会建立关系的过程当中,逐渐生根发芽,开出茂盛的果实和美好的花朵。如果我们播下的种子是不良的,这些不良的种子也会在他的生命当中起到副作用。
2
典案剖析
今天给大家分享这个案例,就是通过孩子坏行为的发生,了解这个过程中双方真实的心理映射,以及怎么给孩子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和示范性的作用、正确地引导与解决这个问题。
这位妈妈:我的大孩子现在正好上小学一年级,老二刚刚出生。当时考虑到家里有两个小孩,怕小的影响到姐姐的学习,就给姐姐报名参加了试验小学的寄宿学校。
前天,女儿的生活老师给我打了电话,我的女儿跟隔壁床的小女孩说喜欢她的牙膏,想跟她交换,对方不换,拒绝了女儿。晚上,那个小女孩的牙膏就不见了。之后,这个小女孩就找了生活老师,生活老师问了宿舍里所有的人,有没有看见那个小女孩的牙膏,问她们是否能够帮助这个小女孩找回来。女儿说她没有看见,然后老师就打电话告诉孩子们的家长,让他们都在孩子的书包里或者是袋子里找一找,看看有没有。我在孩子拿回来的衣服里面、袋子里面都找了找,都没有,就给老师回了电话。
第二天,生活老师就给我打了电话,说在我孩子的枕头底下找到了丢失的牙膏。老师当时在翻枕头的时候,是当着宿舍所有的孩子翻的,当大家看到的时候,都在指责我的女儿,说她偷了牙膏。
生活老师就把这件事情赶紧告诉了我,老师在电话里语言非常的严肃,跟我说:你一定要好好的去教育一下这个孩子,不要把这个坏的习惯带到以后的生活当中,说不好的习惯在萌芽当中就要进行指导,如果不指导的话就会养成恶习。
我听完了之后,非常的紧张,很焦虑。因为这个生活老师在电话中,语气态度也不是特别的好,要求我等到孩子接回家了之后要严肃的处理这个问题。当时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跟这个老师就潦草的回应了一下,也跟老师特别的嘱咐说:能不能给孩子一些面子。
也希望生活老师能够帮助女儿,跟其他孩子做一些沟通,让别的孩子知道女儿的行为可能并不是故意的,因为家里面物质方面并不缺乏,所以也可能孩子是因为出于贪玩才拿了对方的牙膏,希望生活老师那边能妥善处理,避免其他的小朋友以后带来异样的眼光来看待孩子。
尽管我这样说,心里面还是非常非常地着急。昨天把孩子接回来家的时候,特别想直接问是不是拿同学牙膏了。但是想前想后觉得这样做的话,可能对孩子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又怕自己的语言不当,让孩子产生抵触的心理,所以忍住了。
那老师,遇到这样的事情我该怎么办呢?我是直接问他呢还是说让孩子自己承认呢?我该怎么处理能够让孩子的心灵不被一些负面的情绪影响,而且同时他又能够积极地去改正错误,以后不再出现这样的情况。
你们是怎样看待这件事情呢?如果是你的话,你该怎样去处理这个孩子偷东西的问题呢?
我:当生活老师把这个事情向你描述的时候,那时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还记得吗?
这位妈妈:我当时很焦虑,也很生气,我觉得我的孩子不应该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实在是太丢脸了。当老师用一些比较严肃的语言向我表达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也感觉到特别羞愧,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好,这个是我能够想起来的当时的感受。
我:当你把孩子从学校里接回家的时候,你心里面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在你接他回家的路上,以及当他回到家里面,你面对他的时候,你心里的感受又是怎样的?
这位妈妈:我感觉好像当时就是很没有脸,觉得她给我丢了脸,我当时很生气,我真想骂她一顿。因为在以前,如果她要是在家里不听话,或者是不写作业,然后或者是考试成绩比较低的时候,我就会发脾气,有时甚至有时候会骂她,也打过她。然后但是这一次,因为我之前听过您的课,我知道那样的做法是不对的,所以我就把我的火一直往下压,在她的面前忍着什么话都没说。
我:当你和老师沟通的时候,你感觉到羞耻,感觉到生气,感觉到不知所措。当你跟孩子在面对面的时候,你也有羞耻感、无助感、愤怒的感觉。那我想问一下,这些感觉到底是从哪儿来的?是谁让你有了这样的感觉呢?
如果我们先不去看这件事情,而是从感受出发,去体会体会这些感受到底它的源头来自于哪里?你觉得这个感受让你发现了什么呢?
这个妈妈突然愣住了,过了一段时间,她说:老师,你的意思是说我的这些感受可能是对方传递给我的。
这是一个新的发现,在我们以往遇到一些事件的时候,我们通常容易从事件本身出发,从我们的观点和认识出发来判断这件事情。但是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这个方法,是从感受出发,让我们用一个新的视角来看一看,到底件事情发生的背后隐藏着一些什么样的信息。我们的感受又是怎么样让我们去找到一个突破口去解决这些麻烦和隐患呢。
我想先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我们大脑的一些结构。
在我们的大脑里面有一些神经细胞它们长得非常奇特,我们把这些神经细胞叫做镜像神经元。这些镜像神经元就如同镜子一样,它们如实如是地去复制我们从外界接受过来的信息(不光是人类有镜像神经系统,包括猿猴灵长类的物种它们也都有镜像神经系统。)
镜像神经系统在我们人类所起到的作用,最初是来帮助我们学习,当我们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的时候,我们就是通过这些镜像神经元细胞来复制外界给我们的信息,让我们能够了解和认识外面的世界来保护自己,并且学习如何适应环境,融入社会。
镜像神经细胞在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里都占了一定数量的比例,而且这个比例还不小。它帮助我们学习社会经验,尤其是在我们小时候智力还没发展到一定的水平,逻辑思维能力还并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就是透过镜像神经系统对外界信息的完全复制和模仿来感受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从而认识我们在社会当中存在的意义、价值。
镜像神经系统不仅仅可以复制信息,这些信息变成记忆存储在我们的神经细胞当中,同时它还可以复制人类的情绪和感受,当外界有一些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让周围的一些人产生震惊或者是愤怒的情绪,让我们虽然没有存在其中,但是我们的镜像神经系统也会感知到那些信息的刺激,从而感受到当事人所感受到的相同的情绪。
举个例子,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看电影的时候会因为故事的情节而潸然落泪,或者是感觉到非常愉快开心,你有没有发现,故事里的那些情节会有的时候把你轻易地感动了,或者是让你深深地陷入到某种情绪当中。当我们能够感受到别人的感受的时候,这就是镜像神经系统在发挥作用。
不光是孩子需要用镜像神经系统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更重要的是这个镜像神经系统会跟随我们一生,当我们与他人交互,或者是交流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情绪往往是来自于对方的,有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镜像神经系统发挥作用,复制了对方的情绪和感受,同时也唤醒了我们内在的存储的一些旧的情绪和感受。
所以当这个妈妈感受到羞耻,感受到受挫,感受到无助,感受到愤怒的时候,是她捕捉到了生活老师的情绪和感受,以及捕捉到了孩子当时所面临的情绪和感受。所以,实际上有的时候心里面所感受到的并不是自己的,而是我们的镜像神经系统发挥了作用,我们复制了别人的感受和情绪,我们在没有能力去辨别或者是来不及去辨别的时候,那么我们就会把它当做成为自己的。
所以我们的镜像神经系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探射器,它随时随刻跟随着我们,让我们能够去了解别人,进入别人的心灵世界,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功能。
我就是从这个角度让这位妈妈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
我:你在跟生活老师交流的过程当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位妈妈:感受到了焦虑、紧张、羞耻感和无助。
我:你试着站在生活老师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生活老师有没有可能在发现孩子拿了别人东西的情况之下也产生同样的感受。
这位妈妈顿时恍然大悟,说:老师,我明白了,这个老师也可能是因为感觉到孩子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是极为不好的,所以她当时非常地生气。但是面对这个孩子她也不知道该如何地教育,所以她也会有无助感和受挫感,因为毕竟这个孩子是她管辖之类的孩子,所以她也会感觉到自己没有教好。
我:既然是这样的话看一看孩子在遇到这件事的时候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呢。
这位妈妈又体会了一下孩子的感受,说:老师,就你这样说,我突然明白了,孩子现在可能正处在紧张、焦虑、无助和羞耻的状态下。幸亏我没有跟他讲些什么,否则的话,我可能会强化他这些感受,会雪上加霜,甚至也可能会让他感觉到非常非常地难受和痛苦。
我:那孩子为什么会感觉到委屈、受挫、无助、羞耻感呢?如果他拿了别人的牙膏,你说他知不知道自己犯错了呢?
这位妈妈说:孩子肯定是知道自己犯错了。因为在回来的路上他一句话都不说,回到家里之后,除了吃完饭,他跟我们坐在一张桌子上,然后吃完了饭他就赶紧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把门关上了,深怕我们进到他的房间里面去,我猜想他肯定知道自己做错了。
我:那孩子的这些感受是怎么来的呢?孩子在家里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受挫感、羞耻感或者是情绪上的一些愤怒、不开心。以前和家人一起相处的时候,有没有可能给孩子带来这样的一些感受呢?
这位妈妈:老师,你说到这里,有件事情就让我很心痛。因为我家的二女儿出生之后,我生怕小宝每天在家里面哭闹会影响到老大的学习,然后就给老大在选学校的时候安排了寄宿学校。但是我并没有征求她的同意,我就告诉她说:上寄宿学校对你是有好处的,因为在寄宿学校你会有很多的时间可以学习,而且老师可以帮助你辅导功课,如果你能够上寄宿学校的话,你的学习肯定是有保障的。
当时我并没有关注到她的感受,我就强令的把她给送到了学校。那在送学校的那一天,我记得孩子非得不去,就在家里面躺在地上打滚,我当时气急了,就给了她两巴掌,然后硬把她给拖到了学校。当时孩子在车上一个劲儿的哭,而且一直在跟我说‘妈妈妈妈,我不要去寄宿学校,我想和你们在一起。’
我觉得这个孩子太不懂事了,她并不知道我们的良苦用心,我们送她去寄宿学校,当时还是花了钱,找了人,而且给她安排到了最好的宿舍,那我觉得我为她付出的这一切她根本就不明白。所以看到她当时的那种表现的时候,我就气不打一处来,而且还把她训了一顿。
期间她有跟我几次谈到她想搬回家来住,我都拒绝了她。尤其是每次回来,看到她不写作业,在那里看电视的时候,我就非常的恼火。有的时候就把电视强硬的给她关掉,然后把她骂到屋子里,让她学习。
但我发现她学习的时候很难集中注意力,而是有的时候时不时地就跑出来倒水、拿东西,我发现的她的心思根本就没有用在学习上。所以有的时候我就会吼她几句,甚至挖苦她几句。但是当我每一次吼完她,挖苦完她的时候,其实我都感觉到非常的后悔。我也觉得如果家里面条件允许的话,我也不想把她送到学校。但是现在这种情况实在是没有办法,为了她的学习,我只能够出此下策。
我:你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没有征求她的意见,你猜那个时候孩子的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产生呢?
这位妈妈基本上就已经完全明白了,她说:老师,我明白了,因为我之前一直没有关注过孩子的感受,我以为我给她安排了好的学校,安排了好的生活环境,可以不用影响她的学习,这对她来讲是最好的安排。但是我却没有关注到她的感受,并没有去听她当时给我讲的那些话。我知道孩子的心里面肯定在我每一次挖苦她、讽刺她、甚至是拒绝她的时候,会产生羞耻感和挫败感,甚至她有可能会觉得我不爱她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把她送到学校的时候,她在校门口哭着对我说‘妈妈,不要抛弃我,我想回家。’我连理都没理她转身儿就走了。我猜想我做那件事的那一瞬间,孩子的心里面肯定已经产生了对我的愤怒,甚至是绝望。现在想起来我都很后悔,我当时怎么就干出了那么傻的事儿呢?怎么就没听一听孩子跟我讲的那些话?我现在能够理解她为什么每一次回家对我都会有一种好像受了很大委屈的那种眼神,我知道可能并不是学校让她受委屈了,是在家里面我让她受了很大的委屈。
而且我和她爸爸平时太关注学习了,从来都不去考虑孩子的感受,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做错了。
当一个孩子的感受被忽略的时候,她会感觉到自己不被爱、不被喜欢、不重要、没有价值感,当她的这些感觉越来越强烈的时候,她就可能会做出一些行为来,去验证自己到底是不是被爱的、被喜欢的,是不是得到允许或者是被接纳的。
看上去孩子拿了别人东西,做出了一个不符合学校要求的坏行为,但是这个坏行为的背后似乎也在表达着:我需要被看见、我需要被听见、我需要被感受到、我需要被爱、我需要你们看到我,我需要证明当我做了坏事成为一个坏孩子的时候,你们是不是还会爱我,还会接纳我。透过我们的交流和沟通,妈妈了解了孩子透过这个行为试图要表达的心里的渴望和需要。
于是这位妈妈说:老师我明白了,这个事情让我发现孩子对我们给予她的爱是有怀疑和不确定性的,所以她要透过一些不良的行为,来引起我们对她的关注。她的那些羞耻感也并不是一时间养成的,而是我们长时间对她的拒绝、否定,尤其是在生了老二之后她有一种强烈的被忽略的感觉,我知道那个时候她也形成了很强大的挫败感。当我的孩子在家里面有了这么强大的挫败感和羞耻感之后,那么我理解她在很多行为层面上都会表现出来让别人感觉到她很不好,然后进而她不断的去强化她的挫败感和羞耻感。
我:那既然理解了孩子现在的行为背后需要要表现的渴望和期待,那接下来你觉得这个事情怎么处理会比较好呢?
这位妈妈:老师,我知道了,现在我要的并不是跟孩子再次强调她的这个行为是错的。我知道孩子已经知道她做的这件事情是不正当的,如果我再进一步的去告诉她你这样做不对,生活老师和同学们现在都在看你的笑话,甚至生活老师要妈妈教训你、教育你,让你不要再把这样的恶习带到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当中。
如果我这样去做的话,我猜想我的孩子就会强烈的感受到她是不被喜欢的。而且当她在学校里已经受到了老师和同学异样的眼光对待之后,她现在心里面肯定非常非常的难过,她的行为可能在当时是不受控制的。
可是一旦这些行为产生了之后她一定会产生内疚和自责,那我现在要帮助她的是如何去面对她已经产生的这些后果和影响,让她能够积极地去面对这件事情,在同学和老师的面前能够抬起头来重新做个好学生。
于是我和这位妈妈一起探讨了一下如何去解决当下已经发生的这样一个麻烦。
首先面对生活老师大家觉得该如何的去处理呢?有的时候我会听到一些家长说现在做老师的真不负责任,把很多的事情都推给了家长,让家长去负担。有的时候老师在孩子的面前说话非常地不客观,甚至给孩子会带上一些不太好的帽子和标签,让孩子心里面背上了很沉重的压力。
我们感觉到老师有的时候在教育方面给孩子错误的引导,让孩子抬不起头来。当我们如此地去面对老师和看待老师的这些行为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和老师就站在了对立的立场上。当我们和老师对立起来之后,我们不经意间就会向孩子去传达她在学校被错误地对待了,那么孩子又会和老师站在一个对立的立场上。
对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去引导孩子和这个社会形成结盟和一致的状态,让孩子能够有机会融入到这个社会。如果站在我们想为孩子好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的话,你会发现生活老师当时的那种处理方式有些显得简单粗暴,她当着很多学生的面直接去翻孩子们的被子和枕头,最终发现了丢失的牙膏,让她的女儿感觉到非常的挫败和羞耻,这样做往往可能是会让人很下不来台阶。
但是如果我们站在生活老师的角度去想一想她为什么这样子去做呢?当她打电话跟妈妈聊起这件事的时候,态度显得非常严肃,那也就意味着说这个生活老师也感觉到了自己没有把教学工作做好,没有把孩子照顾好而内心产生的自责,产生的愤怒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
每个人当遇到事情的时候都会产生情绪,都会感受到压力,当我们产生情绪和感受到压力的时候指导我们行为的已经不是大脑皮层的那些意识,而是深藏在我们内心的某些潜意识。
这些潜意识是长时间压抑在内心的记忆、感受和情感,它是我们小的时候在原生家庭里面被忽视的那些感受被深深的埋在了潜意识的最深层,我们也把潜意识叫做深层意识,她往往就是我们从小到大积累并压抑下来的那些情绪、体验和感受。
所以当我们潜意识的某些情感被触动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没办法很理智地去判断和处理事情。那生活老师也可能就遇到了这样的麻烦,也可能在她小的时候也遇到了别人的指责、责怪或者是批评,让她有一种无助和羞耻的感觉,那么当她在面对这些孩子的行为出现一些失控状况的时候,潜意识的那些无助感、羞耻感和挫败感就会被唤醒了。
尽管老师的处理行为有些不太妥当,但是我们依然是可以把这样的一个事情转变成好事情,让孩子能够学习如何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何去接纳老师和同学们当时那样异样的目光,如何能够勇敢的去面对他现在所遇到的这些麻烦。我们作为家长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并不是去躲避事情,并不是去责怪当时为什么发生了这些事情,而是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地看待并且积极地面对,勇敢地去处理。
这就是作为家长榜样的力量,我们说我们没有办法给孩子创造一生风平浪静的环境,我们能够给予他的是教会他如何的去面对各种各样复杂的环境,各种各样复杂的事件,一旦他的生活遇到一些挑战的时候,那孩子有足够的能力和智慧去处理这些事情,那我们就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家长。
我们该如何的处理?
首先妈妈可以在这件事情当中做好一个榜样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并非完人,当我们在生活当中忽略的孩子的感受的时候,并不是孩子错了,而是我们做家长的有的时候也会有一些偏差。
那么就拿这件事情来讲,妈妈当时把孩子强硬的送到寄宿学校,并没有关注到孩子的感受,实际上妈妈在处理问题的行为上,也有偏差。
所以就拿这件事情作为一个突破口,我们可以对孩子这样说:“对不起,孩子,妈妈当时没有关注到你的感受,把你送到了寄宿学校,现在妈妈回想起来心里面非常地后悔。我知道你当时是非常不愿意去学校生活,你多么想和妈妈在一起。可是,当时我并没有听到你向我表达的那些情绪,而是生硬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把你送到了学校。对不起,妈妈当时的那种做法是不太合适的,我知道让你受了很大的委屈,并且当你一次一次的向妈妈表达的时候,妈妈并没有听你的意见,也没有去关注你的感受,让你一次一次的心灵受到了伤害。
今天,当这件事发生的时候,妈妈才做了反思,知道在以前对你的感受方面的确是忽略了很多,今天妈妈想郑重向你道歉,我知道之前对你做的一切,虽然是出于好心和善意。但是,妈妈也看到你心里面感受到不被重视,感受到妈妈的简单粗暴,所以妈妈希望你能够原谅我好吗?我知道我当时那样做是伤害到了你。”
当我们这样去跟孩子表达的时候,大家猜想一下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这位妈妈就照这样的方式去做了。
当她进到孩子的房间里,她发现孩子的眼睛非常地警觉,于是她走到孩子的床边,坐在孩子的床角,然后轻轻的把孩子抱在了怀里,紧紧的把她抱在胸口,然后对她说:“对不起,孩子,妈妈之前那样对你是不太妥当的,我知道在你行为的背后,有很多的情感需要向妈妈表达,但是当你一次一次向我说的时候,我却没有听到,而是很生硬的把你推到了学校里,你能够原谅我吗?妈妈知道之前那样的做法是不对的。”
孩子听完之后,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孩子哭的非常非常的伤心,她紧紧地抱着妈妈的肩膀,眼泪鼻涕全都流了出来。妈妈当时感觉到孩子浑身都在颤抖,很长时间没有说话。
孩子一直就抱着妈妈哭,过了好一会,孩子才哽咽的对妈妈说:“妈妈,对不起,我给你丢脸了,我不应该拿同学们的东西,是我错了,真对不起,我没有成为一个好孩子,我给你丢脸了。”
妈妈听到这里也开始哭了起来,母女两就抱着一起哭了好长好长时间,等孩子的情绪稳定了一会,妈妈就对孩子说:“孩子,不是你的错,妈妈忽略了你的感受,妈妈如果早一点能够理解你心里面是多么地难受,多么地不愿意去学校,妈妈早一点把你接回到家里,我相信你就不会以这样的方式引起妈妈的重视和关注,不是你的错,是妈妈忽略了你,你可以原谅我吗?”
孩子对妈妈说:“妈妈,你没有错,是我不好,我没有给你争气,我没有让你活得很有面子。”妈妈越听越难受,最后两个人慢慢地哭够了之后就达成了共识,两个人都互相原谅了对方的错误,虽然,这个错误已经发生,但是经过这样的沟通之后,母女俩的心又进了一步,
等孩子冷静一会之后,妈妈就给孩子说:“孩子,妈妈有的时候也会犯错,妈妈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有的时候也会做一些让你感觉到不开心的事情。你有没有发现,在生活当中,不光光对你,包括对爸爸,对很多人,妈妈都不能够做的很完美,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当中都有可能会犯错或者是让别人不开心。就像妈妈一样、你的生活老师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也可能用了一些比较简单的方式,她很希望你是一个好学生,但是在这个希望的背后,没有看到你的感受,所以让你在很多孩子面前丢了脸。妈妈也好,生活老师也好,还有那些在旁边议论你的小朋友也好,每一个人都没有办法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所以当我们做错了事情的时候,你能够原谅我们吗?你能够给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能够重新和你建立起联接吗?”
孩子听了后像妈妈点了点头,又把妈妈抱住了,她对妈妈说:”妈妈我能够理解每一个人,其实都不是你们的错,是我不好,如果我能够管好自己,控制住自己的行为话,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
妈妈对孩子说:“孩子有时候我们的感受一旦非常强烈的时候,行为是没有办法受到控制的,我知道在意识的部分,你是很希望做到一个优秀的学生,成为一个好孩子,被人喜欢。但是我也知道我们的家庭环境以及妈妈爸爸以前对你的方式让你感觉到自己心里面很有压力。所以,妈妈不怪你,从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努力,我会学习,关注你的感受,也邀请你监督妈妈的行为,如果妈妈在以后那些地方做的不太妥当的话,你也及时地告诉我,我们一起来改正,你说好吗?”
当妈妈和孩子做了这样的沟通后,于是他们两个一起来想办法,如何去面对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
第二天妈妈和孩子一起去了学校,当着老师和全体学生的面,孩子勇敢地向丢东西的那个孩子道了歉,也勇敢地向全体同学鞠了躬道了歉,孩子很勇敢地对全班和老师说:“对不起,前几天的行为是我错了,我当时没有考虑很多,做出了错误的行为,给你们带来了麻烦,也给我的妈妈带来了麻烦,今天我真诚的向所有人道歉,我知道我错了,我真诚的请求你们原谅。”
当孩子真诚的去道歉的时候,所有人都为这个孩子鼓起了热烈的掌声,妈妈也非常骄傲地抱着这个孩子,高兴地为这个孩子喝彩。
这个孩子最初偷了别人的东西,但是经过妈妈的正确引导后,孩子可以勇敢的去面对自己的错误,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去表达自己,妈妈也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学会了如何去关注孩子的情感,他在孩子的面前做好了一个榜样和示范的作用。
当我们想要让孩子端正某些行为的时候,我们可以自己先做出一个端正的姿态,孩子往往就是通过他们镜像神经系统,去模仿,去观察,去学习,他们的行为也会逐渐形成良好的状况。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创造出什么样的孩子。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人,没有办法把每件事情都做的非常的完美。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个很大的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学会成长。当我们要求孩子做到完美的时候,他们会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我不够好的地方,就像我小时候,当我的数学考98分时候,那个年代父母经常会看到怎么丢了了两分,而并没有我看到我已经取得的98分。
如果你的注意力总是盯着孩子不够好的地方去看的话,那么他的注意力也会被吸引到不够好的地方。当孩子的注意力老盯着自己不够好的地方去看的时候,那么注意力就会滋养现实,那些“不够好”就会被放大。
而如果我们能够经常去看到他们已经做到的、已经取得的成绩,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到他们已经拥有的资源、能力和素质上的时候,这些已有的部分就会茁壮成长。注意力滋养现实,我们看到什么,什么就会被放大。
如果我们平时在和孩子的互动和沟通过程当中能够关注到孩子的感受能够滋养他们的感受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感受就会变成他们进入社会与别人沟通的桥梁。他们在沟通的过程当中就会更多的去关注别人的感受,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主观立场为出发点去要求别人、去控制别人,那么他的人际关系也就会越来越好。
3
问答专区
问题一:我家7岁的男孩,不管是做作业、上课还是运动集中力都不好、意志力薄弱、做事容易放弃、好奇心有就是做什么都三分钟热情。
答: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用毕生的时间对人的心理发展做了非常细致的研究。
这个量表的表格,是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埃里克森透过研究发现人在每个阶段都有他需要学习的功课和任务。
当一个人能够很顺利的完成这个阶段的学习的时候,他的心灵就会朝下一个阶段发展。这八个阶段是从人0岁诞生一直到人生命的终止,一共把人分为了八个关键期:
0-2岁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重要的关系是和母亲的关系。
2-4岁获得自主性、克服羞耻感、培养意志品质,重要的关系是和父亲、母亲两个人的关系。
4-7岁发展主动性、克服内疚感、培养目标品质,重要的关系是和家庭的关系。
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培养能力品质,这个时候开始走向社会需要和邻居、学校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12-18岁重要的任务是自我认同、克服角色混乱的问题、培养忠实的品质也就是诚实,重要的关系是和更大的团体和社群。
18-25岁是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培养爱的品质,重要的关系是亲密关系、友谊以及竞争关系。
25-50岁获得创造力、克服停滞感、培养出关心品质,最重要的关系是他和接触的社会建立起来的。
50岁以后获得整合感、克服绝望感、培养智慧品质,这个时候的社会关系会更大,有时候会涉及到人类以及志同道合者。
问题中7岁的男孩,这个阶段是跨越了两个时期,就是4-7岁和7-12岁这个时期。如果已经上学了的话,就是大部分已经进入到了7-12岁这个阶段。
0-7岁这个阶段,是为人生打地基的阶段。这个三阶段是最重要的人的品质,也就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他完成了人最重要的三个品质的建设,希望品质、意志品质和目标品质。透过这张图我们大致可以了解这个孩子他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我们先说孩子在刚刚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叫自由的注意力。这个世界上很多的时期都会对他充满着吸引力和诱惑力,所以你会看到刚刚出生的小孩儿他的眼睛有的时候没有办法长时间的盯在一个地方,他会左顾右盼,越小的孩子他的注意力就越不容易集中,对任何事情都是感兴趣的。发展到2-4岁这个阶段,因为孩子已经开始有了自主性,已经不是完全的自由的注意力了,这些自主性使得有一些事情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而他把很多的精力和能力投注到他喜欢的事情上。你会发现有些孩子他感兴趣的事情一旦吸引了他,他会很长时间的去玩那个东西。所以孩子在2-4岁这个阶段,可能他就能够保持一个相对长时间的注意力来关注一件事。
但是,2-4岁这个阶段,他的任务是获得自主性,但是还有一个部分是克服羞耻感。
举个例子:我有三个小孩,老大在2-4岁的阶段,有一天我带她去街上的乐器店,她对钢琴就产生了兴趣。那个时候她什么都不懂,她只是非常有兴趣的去敲击琴键,听着琴键发出来的声音,我能够感觉到她非常的专注,因为她已经完全被她敲出来的声音吸引住了。
后来我就给她买了一架钢琴,她4岁的时候开始跟老师学习钢琴。我就发现随着她跟老师学习钢琴的时间逐渐的加长,她对钢琴的兴趣却逐渐的减弱,是什么原因呢?我在每次陪她去练琴的时候就发现一个现象,老师有时候会纠正她弹琴的指法,当她喜欢用自己的方法去弹,老师告诉她不对的时候,她就开始产生受挫感。
这个时候她就已经没有办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她弹琴的这个乐趣上,而是她感受到了一种羞耻,感受到了一种我不够好的感觉,所以这种感觉把她的注意力就分散掉了。
如果孩子在2-4岁之间家里面会有一些责怪、一些批评、一些比较,让这个孩子感觉到自己做某些事情不能够好,或者是当他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和讽刺,甚至有的时候比较,会让他感觉到不如别人。孩子的羞耻感一旦产生,他的自主性就会下降,自主性就是意志力最重要的来源。当一个孩子主动的选择他感兴趣的东西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往往能够长时间的保持一种专注力,但是,当他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到没有办法做好的时候,很多孩子就放弃了。
4-7岁这个阶段,如果羞耻感处理的比较好的孩子,他们就开始尝试着朝着自己感兴趣的目标进一步的去发展,甚至有的时候会有一些发明创造,有的时候他们会有一些自主的创意表现出来。当他们能够得到尊重、得到支持的时候,这样的一种主张就会坚持下去,成为了他们人生选择的目标。
举个例子,我家老二在小的时候特别喜欢画画,但因为姐姐曾经学过漫画,比较专业,所以她感觉到自己画出来的画总不如姐姐的好。那个时候我就对她说“看,妈妈画的还不如你好呢,如果你可以坚持画画的话,就可以当妈妈的老师,妈妈非常愿意和你去学习。”
在我这样的反馈和鼓励之下,这个孩子就开始不再注意到自己画不好的部分,而她有的时候总会拉着我和她一起画画,她画画的时候我就模仿她的画,我模仿不对的时候,她就给我指出来,当她指出来的时候,我就对她说“的确妈妈这里做的是不太好的,你能告诉我正确的该如何去做吗?”当我这样给她做的时候,她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同时她也学会了如何去面对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等到发展到7岁左右的时候,她的画已经画得非常的好了,甚至有的时候能画一本连环画出来。这些都是她自己的创造,她对我说“妈妈,我以后想成为一个画家,我想把我脑子里的世界全都画出来,分享给别人。”
就是因为在2-4岁的期间帮她克服了羞耻感,在4-7岁的时候发展了她的主动性,让她感觉到她自己非常强大的创造力,能够看到她自己在这个部分可以展现出卓越的潜能和天赋。当她越来越对自己有信心的时候,那么她就会越来越坚定自己朝向这个目标发展的意愿。一直到7-12岁之后,她就可以让自己的注意力保持在某一个方面。比如说,在她画画的时候她就可以长时间的保持专注力,那么在她学习的时候,因为有了画画这样的专注力作为基础,学习也就不会成为问题。
当你发现你的孩子的专注力没有办法集中的时候,有以下三种原因:
原因一:你可能习惯在旁边会给他一些提醒,给他一些批评,或者是给他一些责怪。当这个孩子的注意力被那些批评,比较,责怪,或者是讽刺,挖苦,或者是有的时候有些父母的语言会带着一些暴力的方式,那么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被这样的一些我不够好的感受带走,所以他没有办法把注意力集中在他要学的这个事情和知识上。
原因二:可能是当孩子他的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往往大人会把他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身上,会花多一点的时间来关注孩子。所以当家长有的时候比较忙,没有时间陪孩子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非常智慧的他会用转移你注意力的方式把你的注意力从你要做的事情上吸引到他身上来。因为他知道,对你来讲,最重要的就是,他的学习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如果他不能够有效地去学习的话,父母亲就一定会着急,所以孩子呢就会很智慧的知道他如何做,能够让父母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身上。
原因三:一个孩子注意力的保持需要他做这件事情有足够的兴趣和成就感,如果他在很小的时候没有在父母那里得到信赖和支持,让他感觉到自己做事是不够好、或感觉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对于学习或者是一些有挑战的事情就会充满抵触和敌意。所以他们有的时候没有办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或者是做作业上,实际上是一种反抗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当孩子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的时候,那么他对在这个部分所要做的事情就开始分散注意力,甚至有的时候,当他的学习让他感觉到痛苦的时候,那痛苦的感受就把他的注意力带跑了。
所以,不管做作业、上课还是运动,集中注意力总是不好,意志力薄弱,做事容易放弃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这样的。这三个部分结合说明,孩子在小的时候他的自信心没有建设好——可能会有一种我不够好的感觉;很多时候会有一种如果我要是坚持做下去的话,做不好可能会被批评的这样的一种担心。
所以,请提出这个问题的家长去思考一下,你的孩子可能是属于哪种情况呢。如果他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好,而且这件事情让他非常有成就感,获得了鼓励和赞赏的话,你看一看孩子的注意力是不是可以保持稍微长一点的时间。
在我平时做心理咨询的过程当中发现,有些孩子呢他的自尊心比较强,羞耻感比较重,那么这样的状况就会使得他有的时候对很多事情都会充满好奇,什么都想尝试。但是一旦尝试之后他感觉到自己做不来的时候,他就容易放弃。
这个背后,就预示着对自己的信心可能会有一定的怀疑。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还是需要从孩子的自信心培养:从对孩子某些做得好做得对的事情的鼓励,欣赏和支持的角度让孩子能够看到它所具备的天赋和才能。当他在某一些事情上感觉到自信心十足,能够取得成就的时候,那么他的这种意志力和坚持的品质就会一点点地被培养起来。
我们通常在心理咨询的时候常用一个方法:就是用自尊心去激发自信心。自信心是我们在小的时候从家长,尤其是母亲那里得到的一些积极正向的反馈建立起来的。如果错过了0-2岁这个阶段。那后面再建立自信心呢,有的时候花的时间和精力会比较长一些。尤其是在长大之后,对自我的认识已经逐渐的形成。所以当我们用欣赏和鼓励的话语去告诉他说你很行,你很棒,相信自己的时候,其实这些话语对孩子的影响已经无济于事了,那么我们常用的方法就是用行动去培养他的自尊心。
自尊心的培养的就是透过一些具体的小事情,他只要做到了,我们就给他一个正向和积极的反馈,透过现实检验的方法让他看到他是可以的。当他的现实功能被看见被认可被强化的时候,他的自尊心就会逐渐的加强。那么这个时候自尊心的成长就可以帮助他逐渐改善和克服自信不足的问题。
问题二:不到三岁的孩子还不太能够理解是非,所以出现坏行为时,他还不太明白这其实是不好的。比如前一阵儿在马路上有人说脏话他就学会了。我告诉他这种话是不好的,可他一直问为什么,还是会继续说,类似这种情况应该怎么样去引导他呢?
答:这个问题,刚好就符合了我们在刚才的课程当中讲到的镜像的问题。
孩子在这个阶段是完全没有判断能力的。因为他的智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还没有完全发育好。所以,他没有办法去辨别这个行为是对还是错,以及对别人的影响。
三岁的孩子,正好处在这个敏感期。一方面呢,他的模仿能力已经非常的强大,而且,他对外面世界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心。一个越是敏锐度高的孩子,外面的信息,他模仿得就越快速,而且会非常的准确。其实我们这个大脑当中就像是一个一个的存储器一样,你在里面装的这个信息是什么,未来它就会在人的这个行为上产生一些什么样的影响。
如果孩子已经模仿了别人的坏行为,尽管你劝他不要再讲这些话。但这个过程其实你就是在强调和重复这些话对他的影响,甚至是不断的去唤醒他大脑当中这些信息重复的频率,让她的注意力又集中在了这样一些行为上,不但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反而会让这些行为重复的发生。
因为孩子的大脑的大部分都是图像记忆,在还没有逻辑思维之前他没有能力理解你给他说的这些名词。而这些行为的这种特征是他记忆的重点。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要刻意的去强调这个行为这样做是不对的,而是你给他去示范一些好的行为。作为家长的不断地去强调和强化那些好的行为。同样就是在孩子的大脑当中写下了程序,刻下了一些图画,不断地去让孩子了解的话,那么他以后,这些行为被唤起的概率就会高一些。所以不是很必要去担心孩子在别人那里学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你做了一些什么,这些能更积极的影响到了孩子的行为。
举个例子,一个妈妈说:“我发现了一个非常可怕的行为。我的孩子总是,吃完饭了之后又用袖子去抹嘴和抹鼻子。他说我看到了之后,觉得这个孩子非常地恶心,他怎么这么小就开始学会用袖子去抹鼻涕了呢。”
我就让她看一看在你们的家里有谁是这样做的。
这个妈妈说她自己跟她爸爸肯定不是这样做的。最后发现她家来帮助家里做饭的阿姨有的时候在做饭的时候,不经意就会用袖子去擦一下鼻子。这个举动就被孩子给看到了。看到了之后,孩子也没有评价地就模仿了。这位妈妈很是生气,但是那位阿姨做饭很好吃,可能会有一段时间都会找不到像这么好的阿姨了。可是另一方面,这个阿姨的行为的确让她没有办法接受。
其实,这个阿姨只是偶尔的做了这样一个动作。但是如果我们在家里面经常的示范正确的行为给孩子看。比如有鼻涕的时候,我们该怎么样去做;吃完饭了之后我们该怎么样去擦嘴。孩子看见的正确行为的频率高过阿姨给的这个频率的话,他的行为很可能就改正过来。
后来,这个妈妈就在家里面买了很多的纸巾放在了桌子和茶几以及随处可拿的地方。在他们吃完饭之后,妈妈和爸爸都同时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抽一张纸巾擦擦嘴再擦一擦鼻涕,然后把纸巾丢在垃圾桶里面。当他们每一天都这样做的时候,逐渐的孩子就学会了。后来他们发现孩子基本上已经不再会用袖子去抹鼻子了,而像他们一样,开始用纸巾去擦鼻子檫嘴。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一个案例。那也就告诉我们说越小的孩子,他的模仿能力越强,那我们在改变和塑造孩子的性格和行为模式的时候,其实父母亲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特别说明:
本文来源于雷扬老师在天使在线的公益公开课《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坏习惯》,并经天使在线编辑整理。再次感谢老师的精彩分享!
同时,特别感谢高萌6、wen、周树凌、九洛艳丽、格衣、诗雨康六位志愿者提供的课堂笔记。
敬请期待:
通过调研结果,大家对艾里克森心理发展八阶段感兴趣,且期待老师继续结合案例的形式进行分享。与老师沟通后,老师非常乐意继续为大家带来系列分享,本专题正在规划中,敬请期待。
近期网络课堂
公益课程:
5月22日,中医和人智医学关照下的儿童健康养育 | 公益系列之五:呼吸系统疾病
重磅人智学/哲学课程:
亚历山大·舒曼:从150张经典艺术作品看人类意识的发展 | 亚师「人智学艺术史」系列视频
马丁·巴科夫:「心灵日历」第八周(Week 8) | 全球第一个深度解读系列视频
裔传林:心理学博士,与你探讨施泰纳经典『生命之匙:自由的哲学』
孩子发展规律深度专题:
周远斌:「儿童观察与研究」系统网络课程,可永久不限次数回听
高果敏:平衡发展的孩子:运动与幼儿早期学习,可永久不限次数回听
阳光三月:当上天给你送来一个敏感内向的孩子后
艺术养育系列课程:
王阳:养育孩子,就这么简单:做孩子的故事家| 故事订阅系列
津津老师:带孩子过一个“正宗”的端午节 | 端午手工节日庆典
赵静: 从零基础学习温暖疗愈的五音笛 | 小静老师第五期『五音笛精品小班』
线下工作坊:
红育工作室华德福英语戏剧夏令营 (郴州苏仙风景区7.19日—7.28日)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